乘风破浪,桅杆撑起一方天中国船谱书

冬天的船在一幅画里边——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夏天的船有水乡的清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春天的船好像离弦的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秋天的船在半梦半醒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最美不过中国船!

为弘扬新时代航海精神,展现交通强国建设风采,加强交通文化建设,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船谱》近日在腾讯视频播出。该纪录片是国内首部以中国船舶为叙事对象的大型纪录片,融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故事性于一体,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国的船舶演变和航运发展、船舶制造与应用技术以及船舶文化。

聚焦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船舶

展现船舶事业的发展演变

《中国船谱》在叙事上采用了“经纬交织”的策略,“经”为船型,“维”为时间,百余条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里程碑性质的船舶逐一亮相。该纪录片选取了年至年期间,有代表意义的“故事船舶”、先进船舶和首制船,展现了这一时期我国船舶的发展演变和技术特征。

中国是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众多岛屿的国家,也是拥有众多江河湖海的国家。远古时期,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水草而居”。为了进行水上活动,就必须利用和制造渡水工具——人类用古斧、古凿以不断成熟的木工技术,制造出独木舟。独木舟的出现,开启了我国造船业的历史序幕。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造船业。其中尤以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吴、越三国及雄踞山东半岛的齐国最为发达。吴、越两国的造船基地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此时,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作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上战例,而这其中斗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斗舰,即用于战斗的舰只。斗舰的舷侧设有女墙,下开棹孔;舷内又建女墙,重列战格,人在船中,没有后顾之忧。孙权、刘备联军率斗舰数十艘,驶近曹操军营,同时放火。火借风势,大破曹营,致使曹军水师全军覆没。唐代游舫,是官宦乘坐的大型豪华游览船。最大的长达20丈,上建5层舱楼。船的结构、造型精美灵巧,雕琢玲珑剔透,装饰金碧辉煌,工艺已是炉火纯青。

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船技艺不再受重视而逐渐没落。随着新中国成立,船舶的战略地位再次提升,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一批重点船舶应运而生。“深潜号”作为国内首艘米饱和潜水作业支持母船,集生活舱、过渡舱、逃生舱、潜水钟、生命保障系统于一身,适用于潜水、水下水面及多目标跟踪等多种工况作业,能在复杂海况下自动将船定位在指定水面,其定位精度达到30厘米,具有抢险救援、潜水打捞、水面消防救助以及海洋工程等作业能力。

顾勤辉船长重点从“深潜号”的船舶结构、船舶性能、饱和潜水作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着重介绍了中国首次米饱和潜水试验时的情景,深度还原了当时全体船员为保障潜水作业的顺利完成而作出的贡献。回忆起那段难忘而又兴奋的时刻,顾勤辉仍然滔滔不绝:高压环境下的呼吸困难、第一钟下水前的兴奋、出钟时水流对巡潜的影响,特别是把五星红旗插入.5米深海底的激动一刻,无不激励着潜水员继续为潜水事业接续奋斗。

岁月如歌,一晃眼“深潜号”已经入列征战数十个春秋。这期间“深潜号”屡立战功,穿梭在祖国的各个海疆,圆满完成了“世越号”沉船打捞、“桑吉轮”应急救助等重大应急抢险工程,为海上打捞和经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潜号”是一艘旗舰船、功勋船,更是一艘凝聚了中国船舶人“敢拼敢当共创共荣”精气神的船舶,是建设交通强国征程中的重要力量。

《中国船谱》以船舶喻家国民族,历辉煌,经风雨,又见彩虹。它是一部船舶“简明辞典”,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航运船舶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创造,折射出党领导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壮大的美丽画卷,是一部具有专业研究价值和知识科普价值的影视作品。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致敬默默坚守的“中国船舶人”

从石库门到南湖畔,一叶红船飘摇起航,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跨世纪航程。船、水系、航行——百年前,船舶的关键词已与党紧密相连,起于始,行相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船舶走过从“整体滞后”到“瓶颈制约”,从“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也伴“红船”共同经历百年洗礼。

中国船舶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船舶人”的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船谱》挖掘中国船舶发展过程中那些默默坚守的人物,反映航海技术发展,彰显交通运输的文化影响力。

当博物馆专家以传统工艺复原古船,一艘明代福船再次扬帆,重现中国造船史的高光时刻;当退休老船长以水运史图册为蓝本,十年复刻湖湘船模20艘,只为找回老木船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一生的痕迹;当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之际被命名为“新海辽”,那面曾于顽强起义后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尽染新时代的鲜艳……如上般画面接续定格于《中国船谱》镜头前,引导观众在古今相辉中,感受我国船舶事业发展的坚实步伐。

忆往昔,更看今朝。《中国船舶》体现了“平凡中见伟大,朴素中见真情”的人文风格,这里有:乘坐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沿海客货轮“民主十号”的李老先生,讲述初见海天一色的美轮美奂;更有扎根沙坡头,誓不让祖辈手艺失传的羊皮筏子制作第四代传人;有驻扎“一航津安1”号,30小时不寐成功安装深中通道第七节沉管的施工人;有坚守“海洋石油”钻井平台,28天未归家的工程师;有掌舵“远望5”号测量船,与海豚、繁星为伴的女舵手......

此般人物特写,是《中国船谱》的刻意着墨,他们代表着“中国号”上千千万万颗光荣坚守的螺丝钉,虽历海水,锃亮不锈。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国船舶》将我国70年船舶事业的光辉历程提炼成十集纪录片,诠释出我国航运事业从“海运百年无我份”的深重磨难,到跻身世界前列的历史跨越,落笔铿锵,绘制了一幅“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正逢时”的美丽画卷。古今相呼相辉处,是中国船舶建设者对历史的铭记,对初心的坚守。

梳理我国船舶事业70年发展历程

彰显造船强国地位

《中国船舶》详细梳理了我国古代的三个造船高峰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初中期。“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造船技术逐渐被西方超越,在远离海洋核心国地位几百年后,中国船舶重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全世界最大的散货船队和油轮船队,以及无比强大的工程船装备组合。中国船舶工业历经70年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实现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梦想,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立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出口打进国际市场”的船舶工业发展战略,通过高起点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关键生产设备对重点船厂进行技术改造,很快具备了建造符合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要求的船舶的能力,初步实现了船舶产品出口。20世纪80年代初,为满足建造出口船需要,我国开始成套成体系引进、转化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初步形成了船舶标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初步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船型开发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展迅速,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三大主流船型全面升级换代,战略性、前瞻性产品研发稳步推进,一批自主品牌动力装备研发取得突破,常规产品优化、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船舶行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涉及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产业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日益成熟,现代高水平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整体规模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产业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船舶工业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造船强国之梦曙光初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船舶》围绕中华民族依水而生,傍水而兴,逆水而行,乘风而驰的人与事,深入历史挖掘中国船舶故事,书写蓝色奋斗史,助力蓝色中国梦。该纪录片中所展示的百余条大小船舶也象征着中国命运这艘巨轮,她将驶向更广阔更深邃的大洋,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