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往事王乃盛我的中学时代靖远四中靖远

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通讯报道,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并在报纸的右上角毛主席语录板块发表了伟大领袖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在一夜之间响彻全国城乡,霎时就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有人说那是一场洗礼,有人说那是一场灾难。对于那场运动的是非功过现在不管怎么评说,对亲身经历过那场运动的人来说,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年4月甘肃师大革委会落实中央的文件精神,将师大90多户家属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一部分回原籍,另一部分集中安排到靖远县和泾川县。当时我父亲在师大靖远分校劳动。我大哥兰大物理系67年毕业分配到张掖西洞滩解放军农场劳动。我二哥在兰化厂当工人。我姐姐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到康乐县插队。我当时14岁,刚上师大附中两个月,就随我母亲到靖远县东升公社柴辛大队上沟小队安家落户。

到靖远落户之前和父母亲的合影

由兰州到靖远东升的户口迁移证

当时我是在靖远四中(今五合中学)上学,(年至年)(初一、初二、高一),靖远四中在五合公社白塔村,离上沟有20多里路,学校门前是国道(去宁夏沙坡头的一条路),隔壁是一个粮管所。附近有一个供销社。

现在校名已改为五合中学

学校革委会主任是高兆文老师,教政治。小个子,人很精干。他工作务实,雷厉风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他到县教育局要了一批大学生,加强了师资建设。在当时,靖远四中的师资配备在全县基层中学中是比较强的。

数学老师张立信,靖远县城人,瘦高个,性格风趣幽默。讲课时经常在教室讲台上走来走去,每当讲到平面几何例题需划辅助线时,他先不讲,他就坐在教室的后排,启发大家,让学生们充分思考,若全体学生没反应过来,他就很生气!十几年前,我们在一起吃过饭,我还兴致勃勃给他说过这个场景。他毕竟老了,早已没有当年的激情了。稍有些发呆。当时,我很失望,心里很难过!毕竟岁月不饶人。当时的美好场景再也无法回放了!

语文老师陈廷顺,甘肃师大中文系66届毕业生,榆中人,大高个,人很爱干净,每天头发梳的很整齐。学术严谨,业务能力强,讲课时很有激情。

物理老师边燕春,河北人,甘肃师大物理系67届毕业生,讲课思路清晰,待人和蔼可亲,与学生关系很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边老师知识面广,是学校的多面手,曾亲自带领学生研制过农药,曾给全校师生教唱过革命样板戏。

左面是边老师,右面是我

离开靖远四中已近五十年,我和边老师一直联系密切。边老师76年调到兰州师专工作,曾任兰州师专教务处副处长,后来又调到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任系主任。退休后返聘到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实验中心任主任。

附录:靖远四中教师

政治老师:高兆文、闫冬生、包守选,语文老师:程鹏飞、陈庭顺,数学老师:陈续蕃、张立信、王宏德,物理老师:边燕春,化学老师:萧湘云、王仁安,外语老师:殊铭武,农业基础老师:李钟敏,地理老师:杨志康。张志达老师在WG前是语文老师,在WG中受到冲击,一直在后勤劳动。

  在靖远四中上学期间,同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经,他为人热心,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上给我帮助,他学习出色,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他家住在五合公社白疙瘩村,是当地的大户,家里的房子很气派。

杨经

  中学毕业以后,大家各奔东西,就数杨经和顾升琪和我来往最多,关系密切,是莫逆之交。杨经曾任临泽县副县长,兰州交通大学设备处处长等职。顾升琪曾任原甘肃教育学院党委组织部长兼人事处副处长,兰州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等职。

顾升琪

  顾升琪在靖远四中上学期间,语文特别好,篮球打得也不错,人很精干,他父亲当时在县供销社工作,家庭比较富裕,带的炒面特别白,很好吃。

张成军

  

张成军,靖安人,是71年由靖安初中考到靖远四中高中的,学习很突出,中考第一名,人长得白白净净,说话细声细气,很儒雅谦虚。退休前是宁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

张德福(张平娃)

  

张德福(张平娃)和我都是师大子弟,我们俩在自然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一同度过了初中阶段。上学期间,他和我都喜欢打乒乓球(经常在一起打乒乓球的还有张诚,胡永河,徐强等人),70年他曾荣获五合公社男子单打冠军。年他被师大招工,离开了靖远。退休前在西北师大后勤集团工作。

  另外还有其他班的同学张玉义、刘奎、柳生金、董成、刘国权、他们五人比我年龄小,不是一个班级。75年我们同时当兵入伍,又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四十多年我们一直来往很多,感情很深,都是我的好兄弟。

附录:初中和高一同班部分同学

刘常青、张述平、张述珍、黄天珍、张成军、许存礼、胡定义、金仓、张中祥、杨经、顾升琪、王建文、张德福(张平娃)、韩国发、陈志德、党有智、刘玉才、高兴文、高兴磊、赵德河,胡永河,王建社,张诚。

在学校我们住的是炕,五人一间,我和师大一块落户的张德福(张平娃)在一起住,夏天倒好过,到了冬天,炕里烧的东西学生自己想办法,柴火和煤我们俩都没有能力找到。就只有用暖水袋,晚上我们就到边老师房子里,烧些热水灌上。我记得我们同房间还住着北京下放来的兄弟俩,一个叫姚刚,一个叫姚勇,他们也是初次睡炕,还在上面铺的是塑料单子,结果炕一烧热,塑料单子很快就缩成一团了。(他们的父母是响应毛主席医院到靖远五合公社卫生院工作)

学校设有学生灶,学生自带黄米和白面。每天主食主要是黄米糁饭,菜主要是土豆丝。另外,每周从家里带些腌菜。一周吃三次面片。学生灶的周师傅,中等个,胖乎乎的,50年了,我仍然能清楚记得他用刮板子给学生打黄米糁饭的情景,周师傅还有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将他的一个助手(白疙瘩的一个中年妇女)拦腰一抱,说“一粧粮食”。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到板尾沟拔麦子,中午招待的是“酸汤长面”和“油饼子”,啊呀,那个香啊。五十年了,还没有忘记那个味道。

在学校平时喝水都是凉水(窖水),到了旱季,学生的窖水没有了,就只能喝咸水。我们经常晚上用绳子拴一个刷牙缸到老师的水窖中偷水喝。(水窖是锁起来的。)

当时学校没有电灯,我们是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照明,所谓的墨水瓶油灯就是在空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用棉花搓个捻子,点着。这种灯省油,我们可以每人都弄一个。缺点是油烟太大,早上起来每人都是两个黑鼻子眼儿。

那个年代就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学数学没有四位数学用表,我就问老师借了一本,我花了几天时间手抄了一本。

手抄的四位数学用表

  当时的教材完全从实际出发,我记得我们还学过《测量》和《制图》等课程。

制图作业

制图作业

那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学唱革命样板戏(由边燕春老师和张立信老师教唱),因为我和张德福(张平娃)是兰州来的,普通话说的较好,胆子也比较大,我们俩还在白疙瘩的戏台上演过《智取威虎山》选段,我扮演的是少剑波,他扮演的是杨子荣。

张德福(张平娃)家和我们是一个大队,在赵寨柯。每周回家我们俩都是结伴而行,从白疙瘩到孙寨柯我们俩是同路,从孙寨柯到上沟有一段路两侧是一人多高的麻子地,听当地人说麻子地里有狼,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每次我骑车通过这一段路时,都是胆战心惊,头皮子发麻。

靖远四中虽地处靖远干旱缺水地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学校领导高兆文主任还能够抓学生的学习,抓教学质量,实属不易、难得。全校所有教师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使我们学生终身受益。回忆起五十年前靖远四中各位恩师上课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激,我深深地感谢当年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之恩。

作者简介

王乃盛,年出生,年师大附小毕业,年随母亲下乡到靖远落户(在靖远四中、靖远二中上中学),年参军入伍(在空军雷达兵51团任无线电信号标图员),年5月在航空工业部国营万里机电厂工作,曾在甘肃电大电子专业,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上学,曾在兰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任教,现为中国工商银行甘肃金融培训学校退休教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