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河边南长滩村枕着涛声入眠宁

引言

黄河之水,自巴颜喀拉山脉而来,路过青海、四川、甘肃后,邂逅宁夏。

自中卫入宁,蜿蜒东北行,沿途润泽中卫市、中宁县、青铜峡市、吴忠市、灵武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在宁夏境内妖娆公里。

天下黄河富宁夏,百余村庄背靠黄河找生计,繁衍生息数千年。

今日起,宁夏日报客户端推出“我家住在黄河边”,采撷几个黄河岸边的村落,倾听它们与黄河之间的故事。     

南长滩村:枕着涛声入眠

黄河绕南长滩村拐了一个弯。

我的名片

我是黄河进入宁夏后途经的一个村子,我叫南长滩。

这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收入单一。因为生活贫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守的绝大多数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但这里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如果有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打造成第二个沙坡头景区。

1

脱贫找对法子,发展独差路子

要到南长滩村,得从甘肃景泰借道,在黄河渡口坐船抵达。

全村共户人,而耕地只有亩,人均不到2亩地。自古以来,养羊是村民们赖以生活的传统产业,目前,全村的饲养量达到2.2万只。

年,中卫首届黄河梨花节打开了这个村子封闭的大门。

目前,梨花节已举办了十三届。通过发展旅游业,村民每年依靠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售卖,获得十几万的收入,他们终于找对了脱贫致富的法子。

航拍南长滩村,村落与田地树木泾渭分明。

南长滩村村委会主任拓守凯告诉记者,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南长滩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黄河水喜怒无常,旅游旺季如果水势暴涨,这二三百米宽的河水便成为一道天堑,数百上千游客只能望河兴叹,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而对于村民而言,这一年靠旅游增收的美好愿景也将随之落空。

靠河填饱肚子,旅游带来票子

村民李进武今年54岁,他是黄河渡口的摆渡人,干这一行20多年了。

摆渡人李进武。

年轻的时候他是羊倌,兼职羊皮筏子摆渡。“那个时候,乡亲们外出全靠羊皮筏子,渡河一次只收两三毛钱。虽然便宜,跑得勤快一点,一天也能挣个二三十块钱,日子过得挺舒坦!”悠悠吸一口烟,李进武陷入回忆,那个时候钱值钱,也花不出去,每年攒下来多元,算是一笔巨财了。

背羊皮筏子渡河。(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成为村里第一批拥有小铁船的人,开始专职跑渡船,不再养羊。

年,中卫市举办了首届黄河梨花节,南长滩村成为梨花节旅游线路的重点推荐景点,打破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围城”之墙,也成就了这个村子传统农业以外,唯一的增收产业——旅游业。

李进武回忆20年前摆渡羊皮筏子的经历。

李进武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购买渡船摆渡游客,渡船换了一茬又一茬。去年,海事部门投资40万元,他自己贷款加上存款自筹了30万元,购买了拉车载人的大铁船和小皮艇,人多了大船渡,人少了小船渡,仅今年梨花节的短短三四天时间,就收入3万多元。一年下来,轻轻松松收入五六万元。

妻子拓守彩在村里面办了个餐馆,梨花节3天时间收入多元,一年收入也有小2万元。

52岁的陈建军正在自己家中翻修房屋,10多间房屋黄砖绿瓦,窗明几亮。

翻修新房。

除了自己居住外,其余的都是留客的农家乐新居。虽然耗资30万元,但他看好南长滩村的旅游前景。

展望美好未来,陈建军笑得合不拢嘴。

“5年前,我一天接待了近个客人,连吃带住,不到10天时间挣了4万多,做梦都么想到的事!”这笔巨款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靠天吃饭的封闭思想透进来一束光,终于下定了搞农家乐的决心,“地就三四亩,够家里人吃饱;养多只羊,一年累死累活也就挣两三万,生活倒是够,致富还是不行;年纪大了,打工又不现实,就这个有搞头!”

摘掉贫困帽子,打响景区牌子

对南长滩村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片村域面积不足平方公里的河滩地大有来历。

黄河由黑山峡进入宁夏。

黄河由黑山峡自西向东进入宁夏,冲刷淤积,久而久之形成一片狭长河滩地。这里群山环绕,几乎与世隔绝。村中的拓拔寨人是西夏党项族支拓氏为逃避战乱迁居至此的,数百年间用缔造了一座原始村落,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长滩村村委会主任拓守凯说,村里耕地少,人均不到2亩地,其中还包括亩种啥啥不成的山地。

南长滩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

“这样的自然条件,能让我们祖祖辈辈活下来,繁衍生息,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说,我们不得不感恩上天的恩赐——黄河!”拓守凯说,因为不缺水,地虽少但年年丰收,除了大米需要购买,麦子、胡麻、玉米、糜子、荞麦等其它粮食都能自产自足,吃饱肚子不成问题。村民的养羊收入,也够他们过一个相对体面的日子。

但要谈到脱贫致富,这点收入远远不够。拓守凯说,因为贫困,医疗、教育等问题凸显,千人村目前常住人口不到人,40岁以下的村民要么举家搬迁,要么外出打工,留在村子的只有几个人。这些外出的年轻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中卫市区附近买房定居的达七成比例,贫瘠的生活条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南长滩村成了一个“老人村”“留守村”。

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面空落落的。

于是,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就成了目前而言最迫切的愿望。附近的沙坡头景区给南长滩村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限于落后的交通状况、不完善的旅游设施、捉襟见肘的接待能力,南长滩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截至去年年底,南长滩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目前,村子的贫困发生率已控制在1%以下,到年底脱贫“摘帽”不是问题。

南长滩村村委会主任拓守凯(右)给记者介绍村子的发展前景。

拓守凯对南长滩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何引进资金改善旅游环境,打响宁夏黄河第一村的名片,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让年轻人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这将是南长滩村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记者手记

南长滩啊,走得好“难怅”!

早上7点半从银川出发,因为前一天跟村子取得了联系,手机上还共享了位置,本以为导航速递,轻松抵达,但现实往往比梦想更骨感!

约3个半小时后下了高速,一路走一路望,一路茫茫山岗,柏油马路、山路、土路、泥路、沟路……

过了一村又一村,绕了一沟又一沟,手机没有信号,电话和导航都不好使,加上当地人浓重的方言误导。约12点,终于到了——北长滩村!

好吧!抠完腔子后,跟同事互相做好了心理建设,重整精神再出发!

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容错,在一个地势稍高的高地找到微弱的信号,详尽地询问了路线,向着目的地挺近。

颠簸半个小时后,收到一条短信“甘肃景泰欢迎您!”

什么情况,捞过界了?后来才知道,欲到南长滩,借道景泰先,然后在渡口乘船渡河而入。而另一条纯宁夏境内的山路,得绕3个小时以上才能到。

抹掉满脑子门子黑线,于中午1点半左右,来到黄河渡口,乘船渡过黄河,步行穿过一片枣林、梨树林,爬上半山腰,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毗山邻水的南长滩村。(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刘楠 文/图/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