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冯建军通讯员杨生贵)记者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采访时,这里正在建设西坪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虽然快天黑了,仍有一家人在黄花地里劳动。记者的采访就从这勤劳的一家开始。
男主人叫张科,今年46岁,正和儿子正忙着浇地,妻子在摘黄花。他说自家的七十亩地全都种了黄花,去年收入20万,今年保守收入30万。唐家堡村种黄花历史有多年,张科家也世代种黄花,但只有2亩,正在大路边,年他在地里劳动时,遇到一个外地人转悠,问他黄花好不好,张科家里正有百十来斤黄花愁得卖不上好价钱,就拉住这个客商开始推销,他说大同黄花角长肉厚,久煮不粘,久放不变色,是素食珍品,自古以来就和猪肉一个价。那外地客商说,既然大同黄花这么好,为什么不多种,张科说,第一个缺水,这一大片二三百亩地就靠一眼井,想浇水得等二十多天,黄花和其他大田作物不一样,到了持续高温天气,浇不上水就会落蕾,农民看着都心疼得掉泪。见他们聊得起劲,周围地里的村民和路过的村民也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种黄花的烦恼和忧愁。那客商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地点头。聊了好半天,客商也不提买黄花的事,让张科很恼火,说纯粹浪费我感情。过了不长日子,张科正在地里劳动时,上头里来一帮人看黄花,村里乡里的干部都陪着,他一看为首的那个人,不正是那天和他聊天的那个客商吗。他悄悄问别人这是谁,人家说这是县里新来的王书记,王书记也认出了王科,过来和他握手,说你提的建议很好,我也要学种黄花,还要拜你为师呢。
后来王书记隔三差五领人来调研、在地头开现场会,还请张科给职能部门提意见,再后来,张科听说县里把黄花确定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要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种黄花,并且县财政对新栽黄花每亩补贴元。听到这个消息,王科赶紧跑回家给老婆报信。这两年老婆闹腾着要把家搬到娘家宁夏中卫市去,那里靠近沙坡头景区,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引进了好些厂子,老百姓富了起来。张科种着七十多亩玉米和小杂粮,可每年收入只有2万元,大儿子念初中,小儿子念小学,都是寄宿制学校,每月的伙食费加起来得多元,可农民只能秋后卖了粮才有现钱。到每月儿子拿伙食费,张科经常性地找人借钱,有时人家钱紧了找他要,他说不卖粮哪有现钱,不行你先扛上袋玉米?远在宁夏的妻弟妻妹也常接济他们,笑话说你们大同真是太穷了,不如全家都搬到宁夏来,这里是旅游区,工厂又多,两口子进厂上班后,哪个月不拿个七八千。光凭种地,别说以后给儿子盖房娶媳妇,就是现在供书就都成问题。
张科虽说是故土难离,但迫于生活压力也做好举家外迁的准备。正在犹豫当中,王书记来村搞调研,县里做出了全县种黄花的决策,张科看到每亩补元,就一下种了20亩,当年就拿到了1万元补贴。张科得意地想,孩子今年的伙食费算有了着落,他也暂时放弃了去宁夏的打算。随着黄花产业的发展,县里给村里配套水利,一口气打了十几眼机井,全村的多亩地都变成水浇地,张科一鼓作气又种了40亩。自从种了黄花,他再不用出去借钱了。到第三年,那20亩黄花有了收入,张科家也有了几万元存款,生活明显改善了;到了去年,20亩黄花进入盛产期,40亩黄花开始见了利,张科一下就挣了20万元,他的腰杆一下硬了。今年张科的60亩黄花进入盛产期,他要雇佣二十号人来采摘,保守估计能净落30万元。
张科说,黄花又叫忘忧草、母亲花。他自种上黄花后真忘了忧。大儿子学校毕业后娶了媳妇今年生了孙子,小儿子正上初中,用他的话说,现在他每年能挣30万元,就是就再多两个儿子不也忧不愁了。今年春,他把最后的十亩地全部种上黄花,老黄花地疏根刨出的秧苗还卖了3万元。张科说一黄花十亩田,一月辛苦顶一年。黄花这个产业就是我们农民的聚宝盆,农民的后顾之忧都让政府给解决了。新栽黄花有补贴,黄花种到哪水利跟到哪,进入采摘季黄花办给往回组织劳力。他还拿出手机给记者看,每天下午手机就收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还有全国各地市场的黄花行情,农民从坐家就知天下事,能卖上好价钱。过去他们想给黄花上保险也没处上,经过县委、政府协调,保险公司新开了黄花病虫害和综合收益保险,每亩最高能理赔元。现在云州区有黄花15万亩,大同黄花规模大了,名气也打出去了,品牌效应吸引来福建等地的大客商驻村收购。农民黄花有多少都不愁卖。张科说,黄花让他富了起来,过去是他跟小舅子、小姨子借钱,现在是他们朝我借钱。说起他成功的原因,张科说王书记每年要来村里十几次,村里人老老少少都把他当作自己人,他常留给我们的一句话说是你们遇到困难给我打电话。近年来,唐家堡村黄花发展到亩,其中10亩以上的大户有55户,常住人口达到人均4亩以上的水平,全村仅黄花一项每年增收1多万元。记者看到有村中央小广场竟然办起车展,精明的商家向农民兜售suv。张科深有感触地说,给钱给物不如派个好干部,区委、政府给咱农民带来了聚宝盆,所以咱农民才能发家致富真正忘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