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后中国首条沙漠铁路依然车来车往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35654.html

包兰铁路上的列车在沙漠中穿行。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新华社银川7月31日电(记者赵倩)连通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包兰铁路,可以称为铁路史上的奇迹,因为它在沙漠中已经畅通60年了。

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段空中俯瞰,列车犹如钢铁巨龙,蜿蜒盘旋着穿越沙海,两侧的绿色被甩向远方……“参与铁路设计的苏联专家曾预言,最多不过30年铁路就会被沙漠掩埋。”据曾在包兰铁路沿线参与治沙的老一辈人回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贯通西北和华北之间的铁路大通道,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然而,铁路在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宁夏中卫市,需要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其中沙坡头段16公里全为高度达百米的格状流动沙丘。

在风沙流侵蚀极为严重的沙漠地带修建铁路,当时并无国际先例可借鉴。

为了攻克铁路固沙难题,多方智慧和力量在沙坡头集结。年,中国首个专业性治沙林场——中卫固沙林场成立;年,中国科学院最早建立的野外综合观察研究站——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立。

年,包兰铁路正式通车。经过无数次摸索,在科研人员、林场工人和当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草方格沙障成为铁路通车初期的主要固沙方式,即用麦草或稻草扎成面积1米×1米的方格,通过阻挡风沙的流动而达到固沙的目的。

但仅靠草方格还不能完全抵挡流沙。据中卫市固沙林场副场长郜永贵介绍,运营初期,沙坡头地区一年超过天都刮风沙,风助沙势,沙漠压埋铁路致火车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且蒸汽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点燃草方格。

“据记载,铁路通车后不到一年时间内,因路基积沙造成铁路中断11次。”他说。

为了进一步保障铁路安全通车,科研人员和林场工人又在草方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由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并将黄河水提升到铁路南侧的沙区进行灌溉造林。

郜永贵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沙子就再没上过铁路了。

因保护包兰铁路而创造出来的治沙模式,也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俯瞰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新华社记者卢鹰摄

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内罗毕召开,作为中国治沙经验的沙坡头“麦草方格”,获得国外专家一致认可。年,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中国在沙坡头举办了第一期国际沙漠化治理讲习班。年,中卫固沙林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佳单位”称号。

另有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委托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先后开展了20多期国际培训班。该站专家也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现场指导建立固沙植被防护体系。

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副站长张志山说,多年实践证明,麦草方格目前仍然是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之一,也为后期植物固沙提供了基础。

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据中卫市政府介绍,新中国刚成立时,风沙已逼近中卫县城。

近些年,通过扎设麦草方格等防风治沙措施,中卫市已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扎设草方格15.5万亩、营造灌木林14.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北部沙漠边缘建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

如今,包兰铁路每天运行数十对客运、货运列车,依然是华北、西北地区百姓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除了车来车往的铁路,沙坡头也因治沙成就而引领了中国沙漠旅游的发展,如今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

铁路保住了,城市安全了,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荒漠化威胁依然存在。因此,中国治沙力量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年中国50%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

张志山说,到目前为止,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但是治理效果,即人工植被固沙效益及其稳定可持续的维持,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水量平衡对沙漠化治理至关重要,因此在探索出了铁路固沙模式后,科研人员已将研究重点放在干旱沙区水量平衡与生态水文学研究上,这也将为全球干旱区沙害治理提供范式。”张志山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