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家乡中卫市常乐村这种米面香,你有多

编者按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名。

万里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境,流经公里,过中卫、吴忠、银川,由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流经宁夏五市中的四市。虽然流经宁夏境内仅占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但黄河母亲却将最大的恩宠赋予宁夏,造就了自古便名闻遐迩的塞上江南。唐代诗人韦蟾千年之前已咏出“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佳句。

秋末冬初,宁夏新闻网记者沿着黄河岸边一路行走,重新感知母亲河的温度,见证黄河岸边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捕捉那些寻常生活中的幸福。

即日起,宁夏新闻网开设栏目,邀你一起说说家乡故事。

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

常乐村:磨面碾米 寻味家乡

01:41

年10月31日

11月1日一大早,宁夏新闻网记者一行刚刚来到常乐村村口,便听见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响,一间老旧的民房外,六七个大妈大爷一边自觉排着队等待磨面碾米,一边家长里短的聊着天。

米面加工坊里,弥漫在磨坊空气里的粉尘,把刚过40岁的詹翠霞的脸和手都染白了,她正在帮客人磨面粉,随后将一篓篓的白面倒入蛇皮袋里,再帮村民装上三轮车,笑嘻嘻说着再见。

这家米面加工坊经营已有35年时间,以前由詹翠霞的婆婆创办,现如今她接手也有十多年。每年的新年前会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平时的日子,她每天早上八点多来,下午五六点就关门回家了。

“现在家家户户生活好了,土地都流转了,来磨面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是积攒的老熟人,以前人多的时候一天连喝水都顾不上,现在就早上人多一点。”詹翠霞一边忙一边说。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让村民们有了更多选择,村子的年轻人都选择进城打工生活,留守在家乡的大多都是老人。农村的磨坊也只有少量的在坚持,很多人觉得这个生意已经不景气了。

“我们一年的收入也就四万元,选择坚持,一个是为了周边这些乡里乡亲能够吃上放心粮,一个是不忍放弃婆婆从年开始,坚持到现在的这份心意。就像我身上这层白面,这才是真正的乡土气息。”詹翠霞说。

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在门前,一位大叔将三个蛇皮袋子搬下来。他从刘营村骑车过来,将麦子从机器入口处倒进去,不一会儿就磨出了雪白的面粉。

“从这家店开业起,我就在这里磨米面,一直没换过地方,这么多年了,图的就是放心。农村磨的面,要比买的成品更有味道,不含添加剂。”大叔笑着说。

等待磨面的大妈也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现在很多人不再选择磨面,直接买成品,但味道远远比不上自己磨的面粉的味道。”

“屯粮吃完了,也就该买成品粮了,但就吃不到这原滋原味的家乡味道了。”

深秋时节,

黄河岸边的常乐村一片安详,

秋收过的土地平整有序,

错落有致的民居成片,

这里的农民享受着黄河水带来的幸福。

航拍沙坡头村!(图片)

请向←滑动

航拍常乐村!(视频)

 

即日起,宁夏新闻网同步在微博、今日头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