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沙坡尾百年渔港十年蝶变台海网

海港文化特色风貌让沙坡尾成为厦门热门的观光点。记者施辰静摄

沙坡尾一角朱华摄

位于沙坡尾避风坞边复建的“官亭”牌坊,与台南遥相呼应,重温双方对渡历史。记者施辰静摄

在沙坡尾避风坞的水畔凭栏四顾,厦门港几百年的沧桑变幻,层层叠叠、满满当当挤进眼帘——

足底的钢化玻璃,封印着粗大斑驳的系缆桩环;一旁的朝宗宫、戏台和牌坊,凝固了千千万万出海侨民的乡愁;水面上沉睡的几条旧渔船,漆上鲜艳的油彩,仿佛正做着乘风破浪的清梦;咖啡、酒吧、西餐等各色潮流店铺在身后一字排开,一对对新人在门前盛装留影,脸上堆满对未来的憧憬;对岸高耸接天的厦门地标建筑物世茂海峡大厦,从众多民宅、厂房中拔地而起,抻开了视野的维度……

年5月28日,眼前这座被称为“双子塔”的世茂海峡大厦才奠基开工。十年来,随着这座楼宇不断长高,位于思明区厦港街道的沙坡尾片区也开始改头换面。

年前后,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建设的呼声渐起;年,沙坡尾原厦门水产品加工厂的部分厂区,开始改造建设为“厦门艺术西区”,成为厦门首个青年亚文化的艺术聚集地;年,沙坡尾第一轮有机更新渐次铺开,拓展成片,最终形成现在优雅与沧桑兼具、时尚与古朴共生的面貌。

从发轫到鼎盛,从落寞到重生,在几百年历史中,沙坡尾有叹息、有不舍、有阵痛,但最终收获了劫波度尽后的轻松和惬意。虽然这里早已不复往日渔港的功能,但通过“细胞级微治理”的呼吸、代谢、汰换,沙坡尾得以在保留原始建筑格局、居民结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实现城区功能、人居环境、产业形态、文化品位的多重更新,再次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往:厦门港滥觞

沙坡尾,老厦门港源起之地。

老居民张亚叶,在家中为记者展示了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疍服跣足,头包棉布,肩扛长枪,英姿勃发,脚下沙白滩净,浑然如玉。

“这片沙滩就是‘玉沙坡’。”张亚叶说,之前有一条自厦门碧山岩而下的山溪流经玉沙坡入海,以溪流为界,西边被称为沙坡头,而东边就是沙坡尾。

由于不冻少淤,玉沙坡很早就成为发展渔业、贸易乃至兵事的理想地点。厦门著名文史专家、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彭一万,对厦门港、玉沙坡的历史有深入研究。在他看来,历史上的厦门港,不同于而今囊括厦门、漳州一带的东渡、海沧、招银、后石等多座码头的广义概念,主要就是指玉沙坡一带。

从明朝开始,玉沙坡及其所围绕的“澳仔”,就开始形成渔港聚落。而后郑成功在此屯兵演武、通洋裕国,厦门港逐渐成为渔港、军港、商港三位一体的重要海港。“自郑成功之后,厦门港外贸业、造船业、航运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千家楼阁通三岛,万里舟舶聚一坳’的景象。”彭一万说。

明末清初以后,由于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相继没落,闽南一带的渔民不断在厦门港聚集、停泊,自发形成较大规模的渔业生产、销售基地。清朝海禁时期,这里还是长期唯一合法的渡台口岸,众多官员从这里登船上岸。

随着渔民、渔业的聚集,对产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彭一万介绍,清朝咸丰年间,厦门官民就与英商德记洋行等在沙坡头一带合资建造了厦门船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在鹭江之滨修建堤岸和道路,利用玉沙坡的沙滩地势和厦门船坞的原有设施,在沙坡尾建起一座较为正规的避风坞;此后,渔业不断从沙坡头向沙坡尾转移、聚集,避风坞也不断改扩建,最终在上世纪70年代大功告成。

现有的避风坞主体设施在年元旦启用,总面积2.8万平方米,四周为石砌驳岸,坞口南侧建一条防浪堤,堤端设灯塔,可供艘大型渔船避风停靠,埋置坞界牌,埋设系缆桩环,以便渔获和生活物资的补给装卸。随着避风坞的逐步完善,沙坡尾也开始迎来辉煌的篇章。

辉煌:令人羡艳的渔民

从年至今,张亚叶一直住在蜂巢山路原渔民俱乐部的演员宿舍里。

渔民俱乐部的前身,是沙坡尾渔捞公社的文艺队。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渔捞公社实行统购统销,管理沙坡尾一带的渔业生产。

改革开放后,渔捞公社开始发展壮大。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渔获,沙坡尾也建起鱼肝油厂、水产品加工厂、冷冻厂、造船厂、修船厂等,形成一条渔业产业链。渔民或者说渔业工人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从旧社会的边缘人变成令人艳羡的群体。

年,沙坡尾渔民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渔捞公社也转型成为厦门市第二海洋渔业公司。在市场化浪潮中,沙坡尾迎来黄金时期,渔业公司购入远海捕捞的大船,产业链开足产能,产品也远销海外。

然而,这段昙花一现的盛况之后,却是长达十余年的沉寂。

年开始,中国远洋捕捞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及至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快速发展。据统计,年至年,中国远洋渔业年产量从32.35万吨增至.7万吨,增长3.2倍。相形之下,厦门近海渔业资源随着渔业、航运等产业的发展渐趋减少,沙坡尾渔民群体之间相对松散的组织形式,又不足以支撑开展远海捕捞。此消彼长之下,沙坡尾渔业的市场份额迅速跌入低谷。

此后,年动工的演武大桥,桩基打入避风坞外围沙滩,从出海口外低空掠过,大型渔船从此不能靠岸,沙坡尾渔港时代的辉煌,也宣告落幕。

落寞:夕阳虽美但近黄昏

今年6月初,第六届厦门市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厦门本土成长起来的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及时,凭借早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美丽厦门·蓝色沙坡尾》荣获一等奖。

“沙坡尾是我的幸运地。”张及时表示,《蓝色沙坡尾》出自年在沙坡尾的一段长期写生创作。《蓝色沙坡尾》用参差而又富于变化、抖动而又充满节奏的笔触,传神刻画了破旧的渔船鳞次栉比挤满避风坞的情状。张及时也拥有艺术家的敏锐:“我当时就已经感受到,沙坡尾与整座城市格格不入。”

他这番观察,点明了当时沙坡尾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中的两难和尴尬:一方面,拥有几百年沉淀的沙坡尾,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活态文化遗产,吸引众多学术界、文艺界人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