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至9月30日,央视新闻将推出13期特别节目《跟着黄河入大海》,从黄河源头出发,穿越九省区,追寻“母亲河”的足迹。
说到黄河,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气、豁达、不羁,这是黄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壮阔、寂寥、浩渺,这是黄河;一路自青海高原而下,咆哮万里,蜿蜒过山脉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上,这是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也拥抱着华夏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是黄河……
今天,一起把这位“母亲”再读一遍。
黄河全貌,美哭你我
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黄河的颜色浸染到每个人的皮肤上,黄河的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灵魂中。对这条我们唤作“母亲”的河流,你真的熟悉吗?
黄河源头
卡日曲
图:让我如风出自:文旅之声
星宿海
图:朱皓宇出自:文旅之声
扎陵湖、鄂陵湖
扎陵湖图自:人民网
鄂陵湖图自:视觉中国
源头第一城玛多
图:饿狼右眼出自:文旅之声
黄河上游
黄河九曲第一湾
图:视觉中国
龙羊峡
图:视觉中国
黄河石林
图:视觉中国
河套平原
图:田园绿歌出自:文旅之声
沙坡头
图:视觉中国
图:摄影师
Romantic是猫的名字青铜峡
图:视觉中国
黄河中游
晋陕大峡谷
摄影:王家福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摄影:许兆超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壶口瀑布
图:视觉中国
小浪底
图:视觉中国
黄河下游
开封悬河
摄影:殷鹤仙出自:
中国国家地理黄河入海口
图自:文旅之声
黄河文化,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黄土、黄种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黄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把中华民族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图片来自:文旅之声
黄河情怀,有如胎记不可磨灭
自古以来,黄河是无数文人、艺术家创作的不竭源泉,吟诵黄河的诗篇、文章、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余光中先生在古稀之年来到黄河边“认河”,写下《黄河一掬》,其中深情,“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黄河一掬》
(节选)作者/余光中
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厚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图/视觉中国
今天早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在央视新闻直播间谈及创作时,
说了这样一句话:
“黄河入海前准备了一万多里,
准备了足够力量,
一部长篇也像一条河流,
我在不断地为这条河流注水。”
创作如此,
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不必急着“入海”,
在“入海”前,请问一问自己:
我走了多少里?
监制丨李浙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