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天地沙坡头年第3期艺

作者简介

苏玮,男,中卫沙坡头区人,中卫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卫作家协会理事。年开始创作,在《中卫日报》《宁大学报》等发表诗歌、随笔、文学评论若干篇。

最先最自觉最热情地感知并汇入时代大潮的是一大批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者和优秀书写者。《我们的脱贫之路》这部由中卫市文联主编的作品,共收集了中卫地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62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事迹感人,故事耐读。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市作协于年10月组织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遴选30余位作家及文艺工作者奔赴中卫“两县一区”10多个扶贫点进行蹲点采写。关于这些村的脱贫攻坚事例,最值得用文字书写,过去由保守、封闭、怯懦、抱怨到自省、唤醒、拼搏、挑战的心路历程也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收集了弥足珍贵的素材。

印象最深的是团结村人对自己家园悲怆与欣慰叠加的情感,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农村社会发生的阵痛与蝶变,作者在作品中刻画着老、中、青、少四代团结村人的复杂心态。历史的欠账、短板尽管得到修补,但惨烈的伤疤依然醒目。可喜的是,我们如今在村里随处可以感受到,贫困村的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脱贫后的那种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本书让读者了解到,中卫这片土地脱贫摘帽的特征有四点:速度快,时间短,成效大,品位高。主要秘诀在于众人拾柴火焰高。区、市、县、乡共同发力,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形成了领导带头、单位牵手、干群联合、社会助力的扶贫开发格局。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对宁夏的扶贫工作,提出了“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吴若云、张泽华的作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记中卫市劳动模范郭鹏》中独立设章写中卫沙坡头区致富养鸡能手郭鹏,带领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更重要的是,郭鹏和宣和共患难、共荣辱、共沉浮,与宣和同时发生了命运的蝶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他有志气,不服输,有远见,不妥协,不虚妄,敢直言,这个人物太感人了。由海原县的李旺镇、李俊乡、甘城乡三地移民而来的移民新村鸣沙村被评为“绚丽宁夏·十大美丽乡村”之一,并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示范村,这样的脱胎换骨当然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我看来,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穷,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全人类的良好愿景。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能让贫困人口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路走、有医看、有好日子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抹亮色。话说回来,面对岁月深处的历史亏空和时代反哺,也需要我们纵深反思,只为“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只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只为“不该忘却的纪念”。中国广大贫困地区的样态大同小异,区别在于贫困程度的大小;全国的脱贫攻坚战从方法到效果伯仲之间,区别在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迥异。因此,创作时要跳出通讯式、总结式、广告式思维,尽量从四个视角切入:一是历史视角,二是社会视角,三是生活视角,四是地方民间文化视角。同时要善于以点带面,把扶贫村融入中国乡村的大背景中横向观察,把全国的普遍性和贫困村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广大贫困地区的共性与中卫的贫困村的个性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呈现出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卫新农村。作家们参与书写这一特殊的“生活”,不光是对历史和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作家人文情怀、历史认知、思想储备的一次检验、考量和拓展。这部由中卫市文联主编的《我们的脱贫之路》,马卫民创作的《驻村笔记》,王敏的《用真心换真情、实干赢信任》,房媛、梁旭强的《海原妇女靠勤劳双手撑起家中收入“半边天”》《曹洼村的脱贫底气》《产业扶贫拔穷根》《脱烈村的“硬核”力量》等纪实文学作品,无疑为中卫地区脱贫攻坚、见证时代变迁的一部文学史料,为中卫的作家进行此类时代大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养料储备和第一手素材,同时打开了洞悉中国社会进程的另一视界。

编辑:曹小娟

审阅:宋兆璠

审签:谈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1.html